增量财政工具猜想:除了特别国债,还有什么选项?
记者 樊旭 4月末召开的增量债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”“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”,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矛盾双双加大的财政猜想除特背景下,经济学界对于发行特别国债的工具呼声很高。 分析师认为,别国今年第三季度或是选项特别国债发行窗口期,发行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至2万亿元之间。增量债还 除了发行特别国债,财政猜想除特分析师表示,工具扩大预算赤字率、别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也可成为政策选项。选项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特别国债是增量债还指专门服务于某项政策或项目,具有特别用途的财政猜想除特国债。不同于日常发行的工具国债,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,别国可以突破财政赤字常规限制。选项我国历史上总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,最近一次是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。 分析师普遍认为,新冠疫情的超预期冲击给原本已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“三重压力”的中国经济造成更大负担,使用特别国债作为增量工具的必要性越来越大。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,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。当前,财政收入面临疫情冲击,稳增长和常态化防疫对财政支出的诉求上升,加之退税和土地市场低迷,若没有特别国债等增量工具,年内积极财政发力或将面临较大约束。 也表示,就财政政策而言,出台增量政策工具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来源问题,而疫情使得财政收入筹集难度加大,收支矛盾显得更为突出。因此,特别国债被市场寄予期望。 财政部数据显示,今年1-4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,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565亿元,两项收入合计,广义财政收入91858亿元,同比下降10.2%。同时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,全国性政府基金预算支出31488亿元,两项支出合计,广义财政支出105781亿元,同比增加6.1%。 未来,随着更多城市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,财政支出将超过年初预算。根据证券的一项测算,针对城镇人口的常态化核酸检测、核酸亭建设和方舱医院建设三项防疫支出成本至少在2900亿元左右,最高可超过9400亿元,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1.1%-3.5%。 此外,为了稳增长,基建投资提速也需要财政进一步投入。国泰君安预计,2022年全年财政资金或需额外投入1300亿-2600亿元到基建领域。 发行规模将超1万亿元 鉴于以上提到的原因,分析师多认为,今年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可能会启动发行特别国债,规模预计在1万亿至2万亿元。 认为,特别国债在三季度发行有三个理由。第一,目前对于特别国债尚处于前期讨论或酝酿阶段,后续涉及的决策程序不少,短期内很难推出。第二,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正处于发行高峰,特别国债不太可能同时推出。第三,新增特别国债仍将供地方政府使用,而四季度一般是国债发行的密集期。因此,如果确定发行特别国债,第三季度是个较为合适的时间窗口。 此外,华创证券指出,发行特别国债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,《预算法》规定,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30天前,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大财经委初步审查。《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监督工作计划》显示,人大常委会拟在6月、8月、10月、12月听取和审议相关报告,因此,6月和8月是观察特别国债发行的重要时间窗口。 从发行规模来看,国盛证券预计在1万亿-1.5万亿元左右。“参考2020年曾经发行过1万亿特别国债。由于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更大,因而今年再度以抗疫名义发行特别国债,规模明显超过2020年的可能性比较有限。”国盛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。 粤开证券则认为,今年的发行规模应当超过2020年。首先,当前疫情冲击更大,同时“稳”的重要性上升,势必要有更大力度。其次,保民生和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、降低焦虑的必要性高于以往。我国存在大量灵活就业人员,手停口停,要予以高度关注。此外,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下,若从5月起从全国推行核酸常态化免费检测,基准情形下年内核酸检测支出最高将达到1.26万亿元。 粤开证券表示,综上,基建、抗疫、保民生三项新增财政支出规模分别将达到2.4万亿元、1.26万亿元、936亿元,总计3.7万亿元。同时,考虑到基建资金的其他来源及避免杠杆率过快上升,而抗疫、保民生更为刚性,因此特别国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比较合适。 在谈到特别国债用途时,分析师提到最多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支持抗疫,助力基建,保障民生。支持抗疫,主要是为了减轻基层压力;助力基建,主要是为了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,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;保障民生,主要是加大对就业、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,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感。 但不同于多数分析师,中泰证券认为,用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补充财力缺口、更大程度支持减税降费,可能是更好的选项。理由有二:首先,基建虽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,但政府大举扩张基建可能对民间投资造成“挤出”,因此,虽然对于基建领域的支持必不可少,但财政大举扩张支出的做法需要谨慎。 其次,发行消费券或消费补贴短期确实有助于减缓消费的下行趋势,但很可能形成对消费需求的透支,在补贴退出后,消费可能会明显下滑。 因此,中泰证券表示,与上述两项相比,减税或是更优选项。当前居民部门预期转弱,很大程度上同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冲击有关,可以通过分配结构调整的方式,来促进居民收入的恢复性增长。 增量财政政策的另外选项 除了特别国债,分析师还提出了其他可能的增量财政政策,主要是扩大预算赤字率和发行长期建设国债。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5月14日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,从目前情况看,年初的预算计划可能难以支撑财政支出的明显增加,必要时可考虑调整今年的赤字规模,用于加大有合理回报项目的基建建设。 根据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2022年财政赤字率拟按2.8%左右安排。2020、2021年,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3.6%、3.2%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近日在《经济观察报》撰文指出,财政赤字率2.8%这一数值,无论是相对于国际水平还是我国的历史经验值,都是偏低的,这为我国应对更大冲击留下了宝贵的财政空间。 她表示,如果二季度形势继续恶化、促进居民消费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的现金支持的必要性将陡然上升,可能对提高财政赤字率提出现实要求。可密切跟踪形势变化,审慎决定是否要提高赤字率,以及提高到多少合适等问题。 另外,华创证券认为,还可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缺口。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的专项投资,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定向用于基建领域,且与必须投向有一定收益项目的专项债不同,长期建设国债对项目收益没有硬性要求,资金使用更为灵活,在“稳增长”目标压力下不失为一种选择。
- 最近发表
-
- 泓德基金苏昌景:打造“基本面+量化”双擎驱动的投资体系
- 车购税减征、新能源补贴政策将延续?业内人士:没有消息 11月上险量现端倪
- 泓德基金秦毅:以“深度研究+吐故纳新”,迎接高质量扩容机遇与挑战
- 新西兰11月房价同比降2.9% 创13年来最大跌幅
- 居民投资理财行为报告:23%的基民能接受1年以上亏损,对基金经理关注度显著下降
- 好消息真的来了!多地宣布解除临时管控,A股尾盘狂飙
- 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:FTX的失败不是区块链或加密资产本身的失败
- 公募年末“卡位战”开启!主动权益类基金最高收益超60%
-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:劳动力萎缩加投资放缓,美国高利率或难持久
- 瑞穗:下调Alphabet目标价至135美元 维持“买入”评级
- 随机阅读
-
- 能源危机“火烧眉毛”,欧洲各国日子不好过……
- 11月制造业PMI为48% 专家预计12月或将出现边际改善
- 海通证券朱赵明:医药板块常规是被分在成长股板块里 对宏观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
- 教育数字化战略:三大智慧教育平台累计访问量超474亿次
- 年利率最高4%!首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发售,试点有何特色?
- 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
- 河北银行撤回上市辅导备案
- 小米公司:小米13系列新品发布会将延期举行
- 车主担忧车联网变“收费网”,律师:应尊重知情权和选择权
- 好消息真的来了!多地宣布解除临时管控,A股尾盘狂飙
- 什么药物能获得FDA青睐?兴证医药黄翰漾: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
- 宏鑫科技与大客户财务数据“打架”,不守诚信遭起诉被判赔偿超千万元
- 北京朝阳区:继续减少流动,非必要不出本小区,就近核酸检测
- 和奈雪、沪上阿姨对赌,曾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,田野股份谋求上市......
- 海通证券朱赵明:医药板块常规是被分在成长股板块里 对宏观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
- 推特“蓝V”又要跳票了:这一次是为了避开苹果税
- 新发地蔬菜、肉价双降,实行“三长联动”“三码通行”稳保供
- 中国地利接获联交所复牌指引 继续停牌
- 股债将不再同步 60/40投资策略明年可期
-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:12月1日零时起,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
- 搜索
-
- 友情链接